我办过一起二审改判案子,当事人老赵,被指控敲诈勒索。
一审法院认定,他以某景观公司施工破坏私养鱼塘为由,带人阻挠施工,索得3万元。
事隔三月,老赵又以同样理由向另一家海地公司索要 80 万元,因为对方报警,这事儿没能得逞。再加上鱼塘地块属于国有荒地,他又没有合法的承包协议,索要补偿没有法律依据,最终老赵一审被判五年半。
我知道这个案子时,已经到了二审。接手这个案子后,我先是仔细研究本案的征地事由,说是要搞绿地开发。可当我要来了当年热线记者到现场拍摄的录像,触目惊心!
原本一片生机盎然的农地,如今却变成了垃圾填埋场。鱼塘被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无情填埋,鱼虾早已没了踪影。
为了搞清楚真相,我深入调查,发现老赵为了阻止这种破坏行为,付出了诸多努力。
老赵多次拨打报警电话,警察来了之后,却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来制止。向环保部门举报,环保人员到现场转了一圈,就没了下文。甚至尝试通过媒体曝光。在求告无门的绝境下,他才不得已选择了阻止施工。
到了法庭辩论阶段,我进一步强调海地公司行为的恶劣性和紧迫性,指出在法律途径失效的情况下,老赵的自救行为不仅合理而且合法。
面对检察员的种种质疑,我凭借着对二审调取的录像以及老赵邻居帮忙做的新证据,逐一对一审证据进行反驳,指出海地公司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征地协议,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,老赵的阻止行为,本质上是一种自力救济,绝不是所谓的敲诈勒索。
这一番有理有据的辩护,瞬间让案件的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本案我做的是无罪辩护,但遗憾的是二审仍然被判有罪,由五年半改判为三年半,虽然没有获得无罪,但也是在最大的可能下争取到了降低刑期,家属仍然是感激的。
通过这个案件,一个被忽视的环境破坏真相,成为扭转整个案件的关键转折点。我心里有个疑问,如果一审能早点挖掘出真相,会不会结果好一点呢?
0
推荐